原標題:重拾北京小吃往日輝煌:曾引以為傲的北京小吃,為何逐漸落寞了?
高鐵和航空的提速,不斷縮短著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相對距離;網絡和電商的發展,也讓全國各地甚至全球的美食,在"朝夕之間"唾手可得。
可就在我們隨時隨地可以品嘗到北京小吃的時候,那些小時候被我們細數著的冰糖葫蘆、北京烤鴨、驢打滾……,好似回不去的童年一樣,不復當年的美好滋味。為什么北京人曾經驕傲的這些小吃,越來越多的人不買賬了?
都說在老時候,何止北京,只要是小吃,基本都是難登大雅之堂的民間吃食??蓜e小看了販夫走卒,挑夫苦力,就算是到了現代也是有著龐大基數的"民間",單衣難御寒的冬季,一晚熱熱的羊雜碎下肚,也能讓勞苦大眾體驗一把做神仙的滋味吧。
經現代統計資料顯示,這座擁有三千年歷史文化的古都,共有200種小吃。這個數字的由來,相信是在如此漫漫的歷史長河中,歷朝歷代因為時節、物產、人文等因素造就的"時令"小吃,經過演變和更新后的結果。
如果回顧過往,那些讓人們食指大動的小吃,數量之龐大,可不是這區區200之數能趕上的。
北京小吃爭議最大的就要數"豆汁兒"了,很多老北京甘之如飴,但也有很多外地食客形容其"一股泔水味兒",不僅僅是外地食客,就連北京人也都調侃過,八九十年代,誰家要是熬上一鍋豆汁兒,滿院的蒼蠅都要跟著跑。
為什么說豆汁兒面前人人平等呢?據傳,那些富貴人家或者穿戴體面的人,如果坐在攤上吃個灌腸之類的,都會被人恥笑不分體統,有失身份。
可在攤上喝豆汁兒卻不分身份和穿戴,什么人都可以來上一碗,佐以蘿卜干、咸菜,再來上個芝麻醬燒餅或者焦圈,這一套也可以說是早年間的"豪華早餐"陣容了。
既然吃不起五花肉,豬頭肉和豬下水還是可以替代的,再加上高手在民間的烹飪技巧,這份從清朝就開始的民間美食,歷經歲月的演變流傳至今。
有自家的字號是最原始的營銷理念,知名知姓是讓食客找上門來的第一步,而在口味上的琢磨,才是讓"字號"由新變老,由弱變強的關鍵。
北京小吃,起源于市井,發揚于市井,選用的食材、烹飪的手法、給什么樣的人吃,都是非常值得了解甚至研究的。發展到現在,北京小吃已經不僅僅局限在味蕾這塊方寸之地,而是一座三千多年的古都,在飲食文化方面的縮影。
擁有龐大群眾基礎的北京小吃,在面對現代食客的時候,卻遭遇了不被買賬的窘境。很多美食博主在探店的時候,給出的結論也褒貶不一,甚至有不少網友給出了如此的評價"北京無美食,全靠窮講究"。
北京老字號協會曾做過一個歷時2年的北京小吃調研,在這一次的調研中,共同統計出205種北京小吃,其中清真類有176種,漢民類的有5種,宮廷類有24種。
而消費群體的統計,則出現了矛盾性的數字,18-40歲的中青年族群占比50.8%,而那些在網上給北京小吃打上否定標簽的也正是這一批人,這其中到底存在著怎樣的斷層原因呢?
這些所謂的特產小吃,往往都不是地道的北京小吃,而這些東西,偏偏都破壞了人們對北京小吃最開始的向往。
隨著網絡的開發和北京當地人的科普,外地食客們也逐漸從偽小吃的噩夢中醒來,開始在一條條胡同和點評中,找尋最地道的北京小吃。
相比北京小吃,在食客們味覺的變化上,就好像搞錯了出場順序一樣, 吃了一記悶虧。能夠保留原始風味,自然是傳承文化的好事,可能否讓食客接受,卻是第一步要做的事。
即便是最地道的北京小吃,相信也和最開始的味道有區別,畢竟美食是為食客們的味蕾存在的。
跟上食客們的味蕾變化很難,保有老北京小吃的傳統工藝和滋味也同樣很難,在食客們的小吃清單里,最受歡迎的要數那些有影響力的老字號,可即便如此,也依舊逃不掉后繼無人、味覺記憶缺失的難題。
在北京小吃調研中,受歡迎排名前三的小吃均是老字號品牌,可越是老字號品牌越要面對傳統手藝的傳承難題。和上一輩人的子承父業不同,現在的年輕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很高,有自己的專業和愛好,習慣了高級寫字樓的職業生活,讓他們辭職繼承家業往往很不現實。
以北京名氣最大的小吃賣場"九門小吃"為例,來這里消費的北京人不足三分之一,其余的都是游客。能讓全國甚至國外的食客品嘗到北京小吃自然是好事,可是在九門小吃營業的師傅們也有很多是外地人,這也沒關系,只要是做的地道誰做也一樣。
可就怕那些手藝不行的,"外地人做不地道的北京小吃給外地人吃",這可就真的是一場悲哀了。
可實際操作起來卻并不理想,即便是老師傅愿意傾囊相授,徒弟們的態度卻大不相同,"有些徒弟,學會了手藝,就想著怎么掙快錢",這里的掙快錢是指偷工減料,或者用些添加劑模擬食材的味道,省時省力省時間,也就是所謂的"控制成本"。
"就這樣的人,你還指望他傳承?不砸了招牌才怪呢!"老師傅無奈的感嘆道,不僅手藝的繼承無望,口味上的依戀也越來越難。
城市的變遷和發展,讓很多的老北京遷移到了天通苑、回龍觀等五環以外的地方居住,這些地方距離小吃集中地普遍較遠,就算是再惦記小吃的味道,也會被來回三小時的車程"嚇退",最多個把月來一趟回憶一下而已。
小吃這種飲食文化,是需要上一代用回憶來引導的,長輩第一次吃是在什么時候,當時的小吃賣什么價格,第一口是什么滋味等等,這些都是小吃類文化的承載,也偏偏就是這些無形的依戀,讓下一代的年輕人對小吃產生好奇,在品嘗和回味的同時,再產生味覺上的記憶。
九年前啟動的"北京風味小吃"申遺,在保護飲食文化層面是具有一定意義的,可以讓原本粗放或自成一派的小吃,集約起來也更具品牌力度,團隊出擊總比單兵作戰更具實力,也能更好地面對西式餐飲文化的沖擊。
但想要重拾北京小吃往日的輝煌,申遺真的僅僅是輔助手段,真正的核心還是要從口味和傳承上下功夫,口味需要業內人士來努力,而傳承則和每一位熱愛美食的中國人都息息相關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責任編輯: